师生互动2023春季师生互选辅导合集(二)

发布时间: 2024-04-20 04:54:30 |   作者: 银杏果净澈透亮

产品详情

  师生互动是一次重塑自我的旅程,而所有的转折,都来自向前一步、突破坚冰!水手眺望星星,青春遇见不惑。欢迎来到

  2023年3月25日下午,孙老师与所指导的八位同学在影视艺术学院会议室进行了线下交流。

  首先,孙老师逐一了解每位同学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职业理想以及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有同学提出了想换专业的想法,孙老师建议莫轻易换专业,而是要多学一些其他知识。因为随时代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发复杂,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这都要求我们形成对复杂问题敏锐分析和洞察的能力,综合性地开展创新实践,单凭一门专业的知识结构很难面对和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拓宽认知边界,这就要求我们一专多能,既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要成为一个“杂家”。

  接着,孙老师回答了邱伯明同学提出的“导师挑选学生的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孙老师说,他挑选学生的依据首先是看专业背景,他认为将不同专业背景、不一样的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建设组群、针对同一议题进行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合作甚至共同创业的机会。孙老师指出,创业机会并不完全在外界,不同专业的同学(校友)之间更有合作创业的可能,大家别错过这些机会。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可能性,孙老师列举了在今年3月初在中国传媒大学临时组建学生团队共同进行音乐创作项目的运作情况,同学们感触很深。

  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创建项目的问题,孙老师说,立项的关键是要从所学专业角度去发现和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你所认为的解决方案。孙老师以老龄化社会为例,介绍了日本的解决方案。孙老师说,创意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是能够最终靠训练来提高的,接下来,会带领同学们参与自己的创作项目。

  关于同学们提出的实习困难问题,孙老师说,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去大公司、知名公司实习,能为求职简历增添一笔“好看”的经历,对求职有利。其实,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不是这个经历,而是在实习过程中,你是否主动寻求机会参与了项目,是否有直接参与的成果产出。孙老师结合所在单位实习生的表现,提出不同的实习经历,一定要有不同的项目参与,这样的一个过程以及最终的成果才是你所具备的能力的实证,才是实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应对竞争。

  最后,孙老师还建议,要把任何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按求职面试的标准认认真真地对待,面貌、衣着、简历、自我介绍、语言设计都要按照美的要求做艺术设计,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本真、朴素、自信的你所拥有的专业实力、学术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创意能力和个人魅力,尤其是在座的研究生同学,要重要体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交流进行了近五个小时,同学们感到受益匪浅,意犹未尽,非常期待能有机会参与孙老师的创作项目。其他同学因为课业时间冲突或健康原因未能参与本次交流,孙老师表示后续会增加线下交流机会,尤其是在语言表达艺术和专业创作方面将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

  上周六,陈导师组织了春天里的第一次聚餐。大家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接触,变得更熟络起来,气氛轻松温馨。

  活动中,陈导师询问了大家未来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来自不同阶段的同学们有不同的方向。还在本科就读的同学计划去往英美读研,研究生同学计划未来在银行工作,博士生同学在中科院实习后希望留校做大学讲师。陈导师听后给予了各年级同学不同的职业规划和引导,同学们受益匪浅。

  随后,大家一起享用美食,聆听陈导师分享一些工作日常。从导师讲述的小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身,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体会。最后,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拍照合影结束了此次活动。

  同学们期待已久的与王忻老师的线下互动在阳春三月终于如期而至。在春光明媚的一天,我们迎来了与王忻老师的第一次线下聚会。

  王忻老师温文尔雅,如一位长者,更像一位挚友,脸上洋溢着的真诚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在这场长达五个多小时的聚会中,王老师用他过往的大学生活、工作经历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用他独有的诙谐幽默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将自己的实践娓娓道来,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一位大学学子生如何步伐坚定的走在求学、工作、创业的前进之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地实现自身的目标,取得不俗的成就。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倍感不虚此行!

  离开前,我们每个同学都收到了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心意小礼品。让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殷切关怀之余,倍感珍惜与感恩。衷心地感谢王忻老师的倾情分享,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收获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和鼓舞,我们期待着与老师的再次相聚!

  很开心和王老师的第一次线下见面。王老师通过自身的经历经验告诉我们了很多事情。

  第一,珍惜大学生活,坚持培养一些习惯,尽早地接触社会,要具有清晰的目标。

  第二,王老师提出擦桌子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复杂想。也引出我们对创业的思考,要利用窄门效应,越走越宽,而不是选择门槛低的行业,越走越窄。

  第三,让我对领导力有了另一方面的理解。领导者往往是人们选择出来对自己有利的人,因此领导者需要有利他性。利他是最大的利器,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去利他。

  第四,王老师反复强调了底层逻辑,买东西遇到一直跟着你的服务员这个例子日常中我们也遇到很多次,但却没有更深入地思考,思考服务距离等问题。王老师的分享从学习、就业、创业等很多方面带给我们启发。期待下一次我们的研讨。

  去商场里买鞋总有“贴心”服务员一对一服务?压抑紧张的购物情绪随之而来?那一刻只想疯狂逃离…这是一个很常见且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每个人几乎都会遇到但很少有人去主动思考,仅仅停留在现象本身,缺少了对其自主静下心来的沉思。这个能力是很值得培养的。

  第一遍先抹一遍,第二遍用清洁水擦一遍,第三遍用清水过一遍,第四遍用干抹布把桌子擦干。四块抹布注意用不一样的颜色便于区分,最后一块注意用洁白的,这样做才能够向他人展示擦得很洁净这是一件看似普通却细节满满的事。透露出了一个人做事的踏实严谨,有条理考虑周全,老师总结的很对,这不是我们没想到,而是“没认知”简单的事往往很难做好。要努力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并善于发现总结,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做到极致。

  生活中处处有“算”我们学习书本中的模型,要将它与现实的金融、经济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而且我们要努力按实际凭借经验建模型,而不单单是在模型中计算,这非常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要追求做老板的感觉,没有高人一等的行业,只有做大一级的企业。事业和职业可分离也能结合,是谋生和理想。

  要把好习惯坚持到底,可以设一些阶段目标,比如:全奖,考研。要有迭代思维,一点点推动自己向前。

  利他其实是最好的利己。收益越大的其实越没风险(胆大心细)。要选择有挑战的,然后把路一点一点走宽,而不是低门槛的,会把路走窄。一个城市有其城市感染力,对人的影响很大,要努力去发达城市闯荡……

  这次和王老师交流感觉学到了很多,首先真的很想说老师和我平常想象的老师不太一样,他很幽默很随和而且真的一点都没有架子,长得还帅!真的很像亲人一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和我们分享他的创业之路,从他的分享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来就没想过的东西,社会的底层逻辑,还有做所有的事情之前都要学会核算,我不是学经济学的但是听到老师分享的知识不仅能听懂而且能把知识运用在生活里去,我记得一句话,如果你觉得现在你学的知识没用,原因是实践能力还没达到,所以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好好努力去实践去经历,这或许是我们以后能好好去学习的一个动力。

  还有老师问的问题,用真实的情况用例子来举例告诉我们在职场上该如何去获得更佳印象。越是简单越是无门槛低的事情做起来就反而更加的麻烦和难,所以对于简单的事情我们反而要下更大的努力。学到的东西用语言无法完全描述出来,像王老师说的,以后会在某一个重要时刻突然想起来今天的某一句话,醍醐灌顶,希望老师洒下的种子能在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不负此行。

  很幸运可以通过西浦的校外导师项目认识了王忻老师,第一次线下见面会老师就与咱们进行了5个小时分享。贯穿整个分享始终的,是老师提到的“这盏灯”。“这盏灯”就是一个奋斗目标。这里的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可以是庸俗的,也可以是高尚的,它是人学习、生活中的动力,是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王忻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大学时期的经历,让我们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或许有些同学过去天资卓越、才气逼人,或许有些同学过去才疏学浅、庸庸碌碌,但是大学是人生的分水岭,一个学生在大学的课业、生活、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努力是和同龄人之间真正的拉开差距。

  人生就像一场电子游戏,你一路的打怪升级,不断的获得游戏中的奖品激励,就像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地实现自身订立的目标,不断地获得正反馈,这些都将激励着你持续不懈地努力,不断的对这场“人生游戏”着迷。我相信有了目标“这盏灯”和王忻老师“这盏灯”,我们能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期待下次和老师、同学们的相聚。

  为了增进导师和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知晓前行方向,提升同学们对学习的积极性,2023年3月26日李睿蛟老师在SD 263召开了师生见面会。

  会议主要议程为:介绍小组情况,导师研究方向,同学自我介绍,机器人行业概况介绍以及师生交流与分享。

  李老师利用线上会议共享PPT的形式,以《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为主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同时对AI、智能机床、机械臂、感知系统等机器人领域的大热方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解答了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上的诸多问题,打破迷茫的同时给予了同学们对未来学习的憧憬与期待。

  最后,李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很多学习经验和技巧,帮助同学们做了未来的学习规划。

  另外这次交流,李老师邀请了刘保玉导师一起做交流,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在华为的工作经验和未来的工作展望。

  出于对机器人领域的兴趣爱好,我们共同选择了李睿蛟老师的校外学习小组。会前,和几名同学简单讨论了目前软硬件的发展、数学与算法、机器学习、NLP再到ChatGPT,虽然有的表达略显笨拙,但是作为本科生所具有的自我认知以及专业素养,让能和大家一起有更深度的交流我感觉到很荣幸。会议上,李老师介绍了机器人的发展、目前的情况及应用领域,鼓励大家积极思考未来AI+的可能方向。李老师强调专业相关知识重要性的同时也鼓励我们向外思考,并以跨学科做智慧建筑的学长举例。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兴起使得知识领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充分,在工农业上也产生了许多裨益,比如物联网+、智慧农业、智慧工业等等。会后,小组成员间进一步讨论了目前机器人的发展,老师也推荐了几部机器人相关电影、几本入门书籍以供我们学习。总之,这次会议我相信我们大家和我一样都是收益颇丰。

  关于第一次线下小组交流会议的开展,很荣幸认识八人小组的其他成员以及两位导师李导师以及王导师。首先是彼此之间都对对方有了些简单的认识,简单了解了各位优秀导师以及各位优秀的前辈和优秀学弟的专业或者说是研究的方向。

  在会议中,李导师谈到了主要有关机器人领域的行业背景和这样的领域一些国内外比较热门充满竞争与机会的机器人分支(记得比较清楚的包括智能机械臂、机器狗等等)。以及一些机器人关键技术所需要的能力(涉及的板块非常多,包括动态系统建模,数学分析,机器人的软硬件开发等等),其中也不乏一些从兴趣以及生活的引入(包括超验骇客,超能陆战队以及一些机器人演变发展历史的有趣图片视频的介绍),还有关于机器人产品的一套过程。除此之外也推荐了很多与机器人相关或者说是开发研究机器人的一些必须知识储备。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对于机器人这个行业,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有了新的认识,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大家集中于去发展软件的情况,硬件或许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了解了团队的小伙伴们目前的发展想法,大家一起交流彼此的想法,相处的非常融洽,李老师也非常善解人意的和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和见解,这是一次非常令人难忘的活动,希望以后能多参加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