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背景是表情与姿态

发布时间: 2024-12-07 11:49:08 |   作者: 银杏果净澈透亮

产品详情

  武术界有句俗语:“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意思是说,手是主要击打工具,但手部动作依靠的是力从地起和步法移动。

  同样的,“嘴是两扇门”。在说话时,肢体动作、表情眼神的全方位配合,才最能感染人。

  情动中形于外。声音、表情、动作等,不仅是语言的外壳,而且折射出人的思想情感,因此也会成为评判人性格心理的直观依据。

  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心理治疗的全息性。指的是在医生与咨询者交流时,不仅需要语言上的引导与纾解,还需要全方位配合,例如室内布局、光线、明暗、色彩、温度、图案、音乐以及人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多元素有机配合、相互强化,综合作用。同理,当我们回忆和某人交往的情形时,浮上心头的往往不是具体的说话内容,而是语言之外的元素,比如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声音,甚至服装的样式与色彩等。

  根据心理学中的“首位效应”,初次相遇的瞬间给对方的第一印象,会奠定今后很长时期内对方对你的认知判断与情感喜恶,而在这第一印象中最先声夺人的部分,正是外在的形态与动作。那么,如何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古龙写过关于微笑的两条金句。一句是:世上太多烦恼,岂非就因为笑得太少?笑,就像是香水,不但能令自己芬芳,也能令别人快乐。另一句是:无论多锋利的剑,也比不上那动人的一笑,只有笑才能真的征服人心。

  微笑的价值是无法量化的,事情的成功、谈话的顺畅、个人信任感乃至魅力的营造,都与微笑有着微妙联系。

  声音与人格心理学密切关联。声音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质,以及节奏的轻重缓急变化,每一点都可以影响表达效果,都可以影响到对方的专注度与情绪。声音太大太快,会让人感觉忙乱和难以消化;声音太小太弱,又让人难以听得清晰。这一些状况都会影响信息接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有失礼仪。

  不过,声音也能修饰或锻炼的。比如发音规范,不刻意夸饰,不出奇怪腔调;音高音强适度;跟随话语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轻重音变化,以及准确的逻辑重音;恰当的停顿,有适当的变奏等。

  曾国藩的《冰鉴》开篇就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人的精气神,全在于双眼;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面部神情。

  笔者建议,如果在室内发言,无论听众数量多少,都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屋后的墙壁上,保持目光的平稳冷静。

  眼睛的“神”,不是靠用力瞪眼,也不是靠装腔作势,而是要付出时间心力进行科学训练,达到一种平静祥和之下的穿透力。

  《列子》中,有一篇“纪昌学射”的故事。纪昌向神箭手飞卫拜师学艺,飞卫对他说:“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就是说先练一种功夫,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紧盯织机的踏板,两年之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眼,于是就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必须要继续练好眼力,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清楚,能够“视小如大,视微如著”之后再来。于是纪昌用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前,目不转睛地瞪着它。几十天之后,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再看其他东西,就如山丘一般。此时纪昌再朝虱子射箭,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丝毫未损。飞卫这才兴奋地说:射箭的奥妙你已得到啦!

  这个故事影响深远,后世兵家著作和武学典籍凡涉及箭术练习的内容,都没有跳出其笼盖,它对目力练习更是有着深刻启示。

  譬如《学射录》中写道:时常于十数步外或百数步外,目视一物,必使气达于彼,或视天上星辰,或视树间鸟雀,或运吾气,使之达于天、入于地,或攻坚城,或克强敌,无不直到。

  由此提炼出的方法是视物训练:正视一物体,采取平视角度,距离可以从几米远到十几米远不等,然后贯注精神意念,将其投射在物体上面,想象把它击中、把它击穿,然后把这条线路一直延伸穿透到物体的后面。这一训练可以使目光有聚焦力与透视力。

  孔子在回答“孝”的问题时,把“色难”看作孝之极致,就是说,对待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表情,不愠不怒,和颜悦色,这比其他的孝顺言行都要更难。

  中国香港曾做过一次观众票选,投票评出记忆最深刻的电影经典画面,最终排名前二十位的,几乎都是有关人物表情的大特写镜头。这一方面说明表情蕴含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也说明表情是可以修炼的,我们大家可以“营造”表情,对方也将跟随你的表情受到情绪感染。

  “镜像训练”,对于表情管理的练习很有用——使用一面全身镜,逐一对照检视自己的肢体、神情、手足位置、身体动作等,尤其是要边说一些内容边观察自己,表情是否自然、仪态是否稳定等。

  姿态的最基础一环,就是步态,你会走向对话者,或者在对话过程中发生走动。初次见面时,走路姿态往往是我们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并引发对方的一些基础性判断。

  人在身体或情绪状态不佳时,无论坐着、站着还是走路,都经常是驼背弯腰的姿态。美国生物与遗传学家尼伦伯格曾倡议:走路时要目光平视、昂首挺胸、双臂摆动自然有力,这样做才能够给人乐观坚定向上的印象。

  行为心理学同样早有研究,仅通过观察人连续走路的姿势与步态,以及面对各种路况与情境时如何调整行走,就可以在60秒之内,对人的性格心理乃至综合素养得出大致判断。

  以下训练方案很有效。假想从头顶至脚下有一条中轴线,始终围绕,不偏不倚,重心在两脚之间;行走时肢体不要摇晃头部不要摆动,步伐匀速,摆臂自然,幅度适中,目光平视,气沉丹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整体姿态的细节需要控制和磨砺。例如对话时手部频繁有小动作、脚不停抖动、身体摇晃等。

  修饰姿态和社交礼仪是难以拆分的,姿态得体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合乎礼仪。礼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条起跑线,也是最后一条底线。

  言,清晰稳定,谦虚平和。行,走路节奏适中,坚实平稳。举,动作启动时,不可慌乱无措,肩颈头部不可倾斜摇晃。止,动作收束时,要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

  言行举止这四点能够保持基本规范,就足以称为社交礼仪的好习惯,对于人际交流的顺畅有立竿见影之效。

  教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常识,只要稍微注意,就能习得。饭桌上的内容的确全是琐碎细节,但正是这一些细节,隐藏着一个人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一些企业会将餐桌上的表现作为面试的最后一关、作为考核标准选定人才。

  根据心理学中的“联想原理”,好印象往往能够最终靠联想而成。譬如服饰衣着古朴典雅,会令人感觉此人有文化渊源;以丰盛精致的菜肴待客,会令人感觉此人有生活品位;选择有亲和力的明星作为商品广告代言人,受众也会对产品产生喜爱。

  其实,不论是声音,还是肢体动作,核心都在于一个“定”字。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何培养身心之“定”?

  可以选择重物训练。儒家讲求“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个“重”既是指精神上的持重,又指身体上的稳重。可以从单纯持物训练开始,身体平稳直立,神色不变如常,维持状态十分钟以上;之后发展为一边持物一边说话(内容方面能从念一段话,到背一段话,再到自主随机表达一段话)。经过长期练习,练成泰然自若、坚定有力的气场。

  中正训练也行之有效,这一点主要借鉴自武术领域。在迎接和引导宾客时,压低身姿、快趋几步,这是一种通行礼仪,但同样的动作,不同人做出来亦有差距。如果能把武术训练中的形态要求切实做好,形成好的身体动作习惯,“定”就会自然形成。在表达交流和待人接物中,保持身体中正、举止沉稳、动作协调,就是自身素养的最高“认证”和最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