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食厅”:科普要让百姓能听懂 监管要落实到企业层面

发布时间: 2024-06-20 13:09:36 |   作者: 精油乳

产品详情

  中国经济网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每年在两会期间都主办一次半封闭“两会议食厅”,大家就食品安全话题畅快沟通、各抒己见。8日,来自食品企业的两会部分代表和有关部门政府官员及食品科学家又坐在了一起,聊着今年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安全话题。

  1问为什么在北京街头小贩那儿你买的“庞各庄”的西瓜几乎都是假的?有“东北大米”标识一定就是真的吗?

  正宗的庞各庄西瓜是卖不到市区的,在刚开始种西瓜时就预订了。这样的销售模式百姓不知道,以为贴着“庞各庄”标签的西瓜就是我们种植的。这种“假瓜”价格比我们正宗的要便宜很多。

  安全的食品不是靠检出来的,是种出来的。首先是土壤的检测,大兴庞各庄有这么好的西瓜,不单纯依靠土地条件,我们依靠科学手段改变了土地的重金属含量。面对工业、煤炭、尾气污染,种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和市政府一起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造土壤,使土壤优质化,从源头上就保障了西瓜的安全性。

  再有,种子、肥料、药物、农药等环节,要让农民控制并管理好,才能做到安全。我们面向中高端客户,是定向服务,也就是与社区对接,就连超市我们也很少供应。

  近两年来流通过程是,从采收开始就质检,把产品按照工业化产品的流程,大小分开,产品分级、分类。我们还研发了无破损的透视检验测试仪器,检验测试产品维C含量、成熟度、是否有重金属残留等。

  在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过程中是有问题存在的。如北京市场卖的东北大米有多少是真的?南方市场销售的东北大米,线都不到,但很多都标着“东北大米”,使得真正的东北大米深受其害。但是企业没能力打假。黑龙江天气特征情况好,生产出的大米富含微量营养素,口感好,但百姓不知道这些,只是哪个便宜买哪个。这样的一个问题应该由政府来解决。我提议,建立责任追溯制度,除产品质量追溯外,还要有责任追溯。

  从去年5月份开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调整改革以后,到现在为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机构职能调整全部到位。各省把原来分散的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检食品安全监管,全部整合到食品药品监管这一机构中,目前都在健全、完善之中。天津准备把质检、工商、药品全部整合到位,宁夏已整合到位。

  去年5月,就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门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说了三句话,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从生产到销售全环节的最严的监督管理体系;要把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建立起来;食品标签要进行规范,进行整治。这三句话写在党的最高决策里了。

  食品安全能不能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我们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克强总理说是天大的事,说这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正在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更强调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社会共治,强调了监管部门的统一性、集中性、协调性。另外,今年建立了几个重要的制度:产品可追溯制度、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等。

  食品企业是良心企业。产品要想干净、做得好,首先企业家的品德、良心要干净。食品生产是一个系统的产业链,原料包括农残问题、受污染问题,都是很值得关注的。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要抓源头,车间要放到农田,工厂内部没问题,但原料有问题,那也不会生产出安全的产品来。另外,抓流通。个体经营户有些产品过期了没有销毁,就修改生产日期。今麦郎对此内部设立了稽查部门,专门查流通环节,假如发现有人涂改日期将重罚。

  建议食品安全报道事件应该分级,由权威机构来发布,因为食品安全是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一定不可以因为吸引眼球夸大宣传,如致癌有毒等问题要慎重发布。还有,除了政府监管之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比如北京馒头生产厂家应该有多少?有多少面粉可供?这都需要科学的评估,而不是拍脑袋就定的事。我认为应从两头抓起,一是大企业,再有就是小作坊。

  改革开放30多年饮食业发展过于粗放,带来很多问题。多年来,针对农村农业、粮食安全的问题花了很大的力气付出了代价,去保产量。政府也在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但是我们从粮食的供给情况去看,90%是自给,但是10%还是依靠进口。

  管理过于粗放,结果造成不安全的问题比比皆是,乱象丛生。几年前,在焙烤行业,就有这么一个所谓的配方,北京的红蛋糕不用加鸡蛋就能做出蛋糕来。靠一些添加剂,靠一些乳化剂,在一些小工厂、小作坊比比皆是。大的食品厂家像稻香村是不敢这么做的。这些小黑加工作坊给食品监管带来极大的隐患。

  还有由于中国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口大量转移,转移到城里的饮食业,这些人对食品的安全性,包括专业性了解多少?都是难以控制的问题。

  小作坊确实是很头疼的事,因为它既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又不符合生产许可细则的规定,所以它很难取得生产许可证。怎么办?我想是不是能够实行登记制度,把市局、县局管的辖区所有的小作坊都登记。现在有的地方实行了这个办法,实行效果还不错。

  一个外国专家看了我国整体食品科学的现状后说,中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是在进步。从政府、工业界、科技界,还有媒体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那为什么老百姓总在质疑?

  最重要应该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造成百姓的恐慌。去年盘点的30件食品安全事件中,只有2件是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更多的是一些误导和误读。

  从国家层面还应该加大公益性的投入,可以借鉴日本的《食育法》,一是教你怎么吃,二是培育感恩之心。

  媒体也需要在事件出来的时候,加强正确的判断能力,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征求专家意见之后再发布。

  在国家层面,主要的职责是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还有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等等。

  《食品安全法》条款的修订,实际上更高层面是考虑法律之间怎么协调。涉及食品安全,我们有农产品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法等很多法规,到底以什么标准来执法?

  食品安全法应该是强制执行的,但是现实是不是这样?依据农产品质量法可能另有一个标准,那么这几部法律,应该按哪个执行?这是值得统一的问题。

  当前更重要的是各项法律间的协调,而不是就《食品安全法》修《食品安全法》。

  此外,监管部门、职能部门怎么落实?食品安全的监管不能替代公司制作,更主要的责任是监督企业。

  落实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设置科学的管理思路和科学的措施与方法。从农产品出田的时候检验,到批发商业市场、到餐饮,过去整体上以检验为重心的管理思路,应该改变了,而且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文/布衣